欢迎光临铜陵市慈善总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新闻 > 他山之石

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深层次的伦理思考

发布时间:2014-06-17 热度:154

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深层次的伦理思考


    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息息息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以公民互助为内涵的社会公益事业,影响到全体人民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注重慈善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培育人们对慈善文化的道德认知。


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深层次的伦理思考


中国传统社会源远流长的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息息息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以公民互助为内涵的社会公益事业,影响到全体人民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因此,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深层次的伦理思考已经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慈善文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种慈善文化的生成与养育。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心理积淀。慈善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它既指反映人民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体现——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慈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被作为整个社会、民族的一种事业,即:当人对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已经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此时就具有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了。几乎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把慈善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和文化内容,表明自己对慈善活动的积极认同。


中国的慈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文明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出入相携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包括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基本类型,不同时期的慈善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一,以“仁”为核心的古代慈善文化。比如,孔子提倡的仁爱观,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墨子的兼爱论以及《左传》中“慈谓爱之深也”等内容,以丰富的历史内涵阐释中国古代的人文情怀。可见,中国的慈善文化很早就出现在全社会的普通百姓的思想之中,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它要求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庭,深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慈爱社会中所有的人,使他们得以社会的关怀和照料。第二,以“救国”为目标的近代慈善文化。比如,洪秀全宣传的天下太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都自然地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原来意义上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狭隘范围,而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富强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第三,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当代新中国的慈善文化。新中国的慈善文化宣传人民政府爱人民,提倡新的社会风尚,强调劳动光荣。


现代社会,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为经常出现在我们周围,各种慈善捐助活动把爱的暖流传递四面八方。例如,慈善助困、慈济助学、慈心助医、安老助孤、支援灾区、支持公益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进步的社会风尚。


西方慈善文化中关于慈善的观念,体现在巨大包容性上,无论是善心、仁慈还是宽容、博爱,都表现出西方人道主义的悠久传统,以及人们慈善实践的鲜明时代特色。提倡以慈悲为怀、关爱生命是多种宗教文化的共性。把慈善当作最重要的美德,是人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富人们流行用捐款来建设博物馆、音乐厅和大学。如今,美国人在捐赠时更关注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卫生和教育。捐赠对象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帮助全世界的贫困国家解决它们的问题。美国人慷慨解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十分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美国人捐献的传统风尚不仅为慈善及公益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也大大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促进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提升。这些人类文化的文明成果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发扬的。


二、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注重慈善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培育人们对慈善文化的道德认知,参与慈善文化建设的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慈善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作用和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谐是针对矛盾而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都是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只有公开承认矛盾,并不断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才能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前进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当前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在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公平,是否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它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冲突不是和谐。问题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


目前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是靠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强化国家的调节功能,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搞好政策的综合协调,理顺收入分配和强化收入再分配,完善保障机制,把贫富差距调节到适度的范围内。然而,具体的制度安排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为它不可能具备道德、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即社会的三次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正在形成三个层次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第一层次是经营者通过市场获得收入是第一次分配,即社会资源首先应该通过市场来配置,目的是提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政府的税收调节为第二次分配,以国家财政税收及其再分配为主,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第三层次分配就是社会慈善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民间资源,作为平衡贫富差距的一种补充,在自愿性基础上进行的慈善公益捐款则为第三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第三次分配则是社会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源基本来源于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在任何国家都具有救助和公益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只对受赠者有利,其实从宏观上看,这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有利的。因为第三次分配让穷人不至于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而造成社会动荡,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越多,它就越稳定,越和谐,慈善事业就是对这一目标的无限追求。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特别需要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各种正式制度安排的缺漏,弥补政府之不足,同时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功能以及调整社会结构、调和社会冲突或对抗、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调节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解决好财富的分配问题,进而提升公众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社会凝聚力,加速群体道德主体的进步,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